用爱唤醒生命的灵性

摘要: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时刻有一种内在的警觉,意识到孩子们身上潜在的能量,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全方面的,不能只局限于外在的成绩,而“青少年道德赋能研究框架”的报告中也指出,在面对青少年时,不要一味的关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所谓的“问题”,而应该关注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如果能把这些潜能发挥出来,我们就能激发出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班主任要在理论指导下去关注学生,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激发他们不断寻求进步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灵性 道德赋能 情感教育

曾有这样一句话“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牺牲,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他要求教师能够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 有人说,教育是母性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关注点从外在的成绩收回到孩子的生命状态——教师要有一种被召唤感。不是谁在发出呼唤,而是呼唤始终都在继续着,需要你用心去倾听,需要你“责任的在场”,犹如熟睡中的母亲,常常会因为婴儿一个轻微的转身而惊醒过来。被召唤感赋予我们一种内在的警觉,一种特殊的听力。初读这段话时还是毕业前,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甚至不知道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哪里,直到参加工作后,遇到了A同学……

一、案例情况介绍

作为2009年参加工作的新任教师,到现在为止从事教学已经近一年时间了,2009年10月底我开始中途接手初一四班班主任,做班主任前本来就教他们班政治课,也多少了解一些这个班的基本情况,四班学生普遍比较活泼,每门课上学生们回答问题都十分积极踊跃,他们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也有个别学生不爱发言,甚至课间的时候都很难听到他说话,A同学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位,但是上课时他并不能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总是侧着身坐着,一付吊儿郎当的样子,还不时的和前后位的同学说笑。看到这种情况,我对所有的学生说:“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坐?”其他学生都很自觉的坐端正,唯独他似乎没有听到一样,依旧我行我素。其实在我听说的各种事情和学生中,他这个名字是在办公室出现次数最多的,因为所有的老师对他的印象都是一样的: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听话,课堂秩序极差。其实在我眼里,我觉得这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一个特性,并不代表这个孩子的本质问题。直到有一天……

新接班的时候正值甲流严重时期,班内有几名同学因为发热、咳嗽在家休息,A同学也在此列,没来上学。接班第一周周四学校组织初一学生到麋鹿苑参观写生,到麋鹿苑活动的时候,听年级组长说校长给他打电话说我们班A同学没在家养病,在大街上晃悠呢?我当时觉得也挺不可思议的,当即赶紧给A同学爸爸打电话,但是一直都打不通。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校坚持每天让班内同学报体温,我因为前两天没有联系上A同学的家长,后来就把这事忘记了,直到那天校长发现,我觉得是我做班主任的没尽到职责。那天晚上回去我首先给初一四班原来的班主任刘老师打了电话,了解了A同学的基本情况,问了他们家的家庭地址,但是家庭地址并不详细,档案中也只是登记到了哪个街,无奈之下,我又联系了三班一位与他认识的同学B同学,但是他也说不清A同学家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到校,我向年级组长说明情况,也向政教处主任请示去A同学家一趟,看看他是不是在家养病,如果没生病,为什么不到学校上学?考虑到安全因素,年级组长决定陪我一起去,我们找到B同学,他说应该知道A同学家在哪,好在他们家离学校不远。到A同学家后,A同学妈妈说他去上学了,说他周一就去上学了,但是那天是周五,连续四天A同学没去上学也没在家,他到底去哪了呢?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千万别出什么事,因为有同学也跟我说过,A同学经常和校外的一帮社会青年一起去网吧,打群架,我当时一想到这些很后怕,生怕这些天他出去干啥坏事了,后来年级组长让A同学妈妈赶紧去找A同学,找到他以后跟他一起去学校说明这个问题。

周一的时候,A同学爸爸跟他一起来学校了,通过聊天才知道他爸爸和妈妈之间在如何教育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他爸爸一直都袒护自己的儿子,而妈妈对他要求特别严格,因此我们建议让A同学爸爸先回家跟他妈妈商量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家庭达成一致,学校才能采取措施。之后又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他爸爸答应由他妈妈直接管教他。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就该关注他的学习了。入学到现在为止,学校举行了三次考试,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A同学都是位列班级、年级倒数第一,看到他的成绩真的很让人头疼,校长也一直鼓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不要轻易放弃,要找他谈心,让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所以我多次找他妈妈交谈,知道他妈妈也很希望他能提高成绩,但是孩子不听话,有时候甚至不告诉家长留了哪些作业,所以我和他妈妈达成共识,天天除了他自己记作业以外,还安排班上一位很认真的同学帮他记作业,然后把记的作业亲自交到他妈妈手中,这样来让家长督促他完成作业,A同学英语成绩很不好,我和英语老师交换意见,同意课间的时候让A同学到办公室学习英语,有不会的及时问老师,坚持了差不多一个月,第二次月考,让我们欣喜的是这次考试他终于摆脱了倒数第一的位置,虽然只是前进了五名,但是我跟他说:“老师们都看到了你的进步,都很为你高兴,咱们不要着急,也不会对你要求太高,慢慢努力,踏踏实实地肯定会不断进步的。”

二、教育理论指导

2010年3月底4月初,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牵头召开了青少年德育赋能研讨会,以色列社会经济发展署索娜•阿尔鲍勃女士在会上作了关于 “青少年道德赋能研究框架”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在面对青少年时,不要一味的关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所谓的“问题”,而应该关注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如果能把这些潜能发挥出来,我们就能激发出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在德育赋能理论的指导下,班主任工作更多地应该采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一种消极的补漏洞的形式去教育学生。“青少年道德赋能研究框架”中指出,“要相信他们(青少年)蕴含着巨大潜能的信念。在许多文化中,一个14岁的人被认为显然是可以用其所拥有的灵性和智慧的力量反思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并具有思考意义深刻主题的能力和智慧分析的能力并能在他或她的生活中运用这些能力。在这个年龄段,一个年轻的人已经体现了他或她拥有不断尝试认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此去克服所有困难的挑战。”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书本的知识,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的影响,这影响的力度首先就取决于对学生的平等的态度,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鼓励,点燃其自信的火花。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改变的,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一定时间,慢慢等待,在容忍、宽容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进行赋能,发掘其独具的能力。

三、案例教育反思

“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零件,而是成长中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感情纯真,热烈而稚嫩脆弱,需要班主任的爱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和爱护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意服从自己的指挥,接受自己的感情。

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尽量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即使是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取之处,利用这种方法使他们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为他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谁能在儿童心田种上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谁就能为他们铺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我们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启发、诱导,少命令、强制;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教育学生的态度要亲切、和蔼,不能冷漠、严厉,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熏陶感化,激发内因。因此,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动情”的基础,没有师生之间的爱,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就不可能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就不可能唤醒学生心灵的美丽。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心灵的美丽。”所以班主任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以爱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推荐访问:灵性 唤醒 生命